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政策红利有效释放 推动温州低效用地再开发

  温州充分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土地地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认定,破解土地指标限制。1996年次土地调查现状地类为农用地,而到了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现状地类为建设用地或相应时点的遥感影像图证明为建设用地的,土地地类按存量建设用地报批。据调查,温州市此类城镇低效用地共约7.9万余亩。此外,灵活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供应方式及多样的再开发实施模式,将限度的调动地方政府及原土地使用权人的再开发改造积极性,保障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

  近年来,温州市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城镇低效用地潜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美丽浙南水乡和靓丽山水智城。通过对这些土地的综合治理、再度开发、恰当利用,将有效落实“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一战略目标。

  围绕着振兴“实体经济”的目标,温州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旧厂区改造。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推动了经济的企稳回升。但在温州,还存在着产业“空心化”和企业“低小散”的问题,部分老工业区也亟待改造。据调查,温州市城镇低效用地中属于旧厂矿类型的土地9.6万亩,其中建城区内的旧工业区达259个,涉及土地4万余亩。同时,温州市全面实施“三改一拆”专项行动以来,违法用地拆除形成的空置土地达2万余亩。政策红利的有效释放对上述低效用地再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典型案例

  坐落于龙湾区的蟾钟工业园区改造项目,给力推进,打响了温州旧厂区改造的第一枪。

  蟾钟工业园区东侧毗邻沙南村,南接围垦路,西靠东方明珠城住宅区,北临海滨街。工业园始创于1980年,总占地面积203.5亩,涉及搬迁企业71家。园区内都是一、二层结构的老厂房,建筑密度高达80%,容积率为1.01,平均亩产低。工业区与居民区交错坐落,多数企业也存在着“厂中厂”的问题,长期“蜗居”使得空间无法拓展,违建和疮疤烂点多。在“三拆一改”中,龙湾区对园区内违法建筑进行拆除,挖掘存量土地76.92亩。园区内主要产业为合成革、不锈钢管件、阀门、树脂、鞋业和铜业,大多是重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业,每家企业平均用地面积仅2.87亩,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作坊现象,产值、纳税率逐年下降,园区转型升级亟待推进。由此,蟾钟工业园区改造工程应运而生。

  由于政府各项工作到位,仅用1个月时间便完成了71家企业的搬迁协议签订工作,签约率达100%。企业安置采用货币安置、异地安置和“退二进三” 三种方式。其中,许多企业选择货币安置,这也为低效用地再开发增添了灵活性。

  企业搬迁后可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商业综合楼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同比增加89%,容积率同比增加168%。同时,这也一并解决了蟾钟村历年来征地返回村三产安置用地40亩的选址难题。规划61亩土地用于新建写字楼和大型商场。另有一个巨大的“副产品”也令人称道,区域因原园区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河道治理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在瓯海经济开发区梧田工业园,600亩规模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区块的转型升级,前景可观。目前,该改造区块一期工程的主要道路及路面改造已基本完成,改造旧厂房立面约11万平方米,并成功引进浙江国智、上海必维、温州华意等企业。2012年,该区块亩产税收约10万,“腾笼换鸟”后演绎新一轮蜕变:亩产税收可达40万,拆建区块建成后,预计亩产税收可达50万。

  点 评

  我们在“催生”高新企业的同时,也要“催死”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层次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已成温州经济发展的累赘,唯有转型发展才能脱胎换骨。蟾钟工业园区的整体改造和梧田工业园的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达到了多赢的效果;温州市星罗棋布的老工业园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财富。改革是的红利,转型之路全面铺开,工业用地也将走出尴尬境地。